旮旯泰顺,贫困偏远,似乎贫困得无一样物什能被外人所津津乐道,赞扬传颂,我想这是多年前许多泰顺在外人的感触吧!也许茶余饭后,偶尔说起的无一例外的还是贫穷。
泰顺有廊桥,藏在深山人未识。俗话说“十年不鸣,一鸣惊人”,泰顺廊桥是千百年来默不作声,一但发出了声音——便掀起了廊桥热,“看廊桥,到泰顺”,作为大山之子的每一个泰顺人,这便是要引以为豪的一件事了。昔日显得土里土气的泰顺,仿佛在一夜之间焕发出耀人的光彩,这神话般的光彩来自于红颜色惊艳的廊桥。
泰顺的廊桥有门而无门扇,有窗而无窗扇,廊屋的精巧别致似乎不足以为道。廊桥中有一种当地乡民称之为“蜈蚣桥”的,她的主体构架采用巨木别压穿插,搭接而成,这凝聚了泰顺先民伟大智慧的桥梁技术一时震惊了中外专家学者,一圆国人的廊桥梦。
多山多水的泰顺,古代先民出门可谓举步维艰,临流病涉。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却步,大山之子,有着一股拼搏、不服输的精神。
泰顺或南方的木拱桥由北方工匠南下时传入的,这是权威专家的定论,多少年来,没有人怀疑过。但同样作为大山之子的文博工作者张俊却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依据三条上游的廊桥旧址,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泰顺廊桥是本土发展起来,萌芽于唐代,成熟于明清时期,一波掀起千层浪,他的论文获得了国家级多项大奖,这意谓着张俊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同。当年拎起土里土气的廊桥说道:“瞧,这不是珍宝是什么”的刘杰先生和他的同事沈为平教授几度深入泰顺,考察当地不同结构的廊桥,他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后认为,泰顺木拱廊桥(或南方木拱桥)并非北宋都城汴京传来,而是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两位专家的依据是什么,因为泰顺有着木拱桥技术成熟时先期的构造技术铺垫,也就是说,泰顺廊桥的构造由简到繁,有着一整套从探索到成熟的木拱桥技术,从木平梁桥,到伸臂式,到八字撑式,一直演变到技术相当成熟的木拱廊桥,有一条连贯的线索。而汴京(开封)却没有完备的承载此类技术发展轨迹的各式桥梁。话说到此,我们不禁联想到,古代泰顺先民们面对大自然挑战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他们这股常人做不到的拼搏精神,造就了泰顺木拱廊桥。
泰顺廊桥源于本土,是本地先民的创造,除了以上专家的论证以外,还有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三条桥在清代重建时,曾发现过唐贞观旧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泰顺文博工作者又发现了宋代的瓦片,虽然我们不能依此论定三条桥的木拱技术在唐宋时就已出现,但是否可以说,三条桥的历史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正当世人给予三条桥关注的目光时,她的厄运也在悄然降临。水电站建设已经不是第一回和廊桥联系在一起。三条桥下游要建水电站,而电站的大坝就建在三条桥上游的不远处,这势将使三条桥断水,使娇媚的,水灵灵的三条桥成为一座黯然失色的“死桥”。三条桥事件引起轰动,深知三条桥价值的人士四处呼吁,极力保桥。可是最终,他们的声音被无情地压下去了,他们的力量被无情地削弱,只有三条桥下的溪水依旧潺潺流淌,可是三条桥还能与桥下的山水相伴吗?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7 13:38: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