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85%"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DIV align=center><FONT size=+1><B>看意大利如何保存“历史”</B></FONT></DIV></TD></TR>
<TR>
<TD class=font-7>
<DIV align=center></DIV></TD></TR>
<TR>
<TD class=font-7></TD></TR>
<TR>
<TD class=font-1><!--enpcontent-->
<> 西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说明凡事都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此谚亦足说明罗马城历史之久远。古罗马以城墙、驿道、神殿、输水道、凯旋门、角斗场等大型公共建筑闻名,然而,现在的意大利早已是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且以盛产种种“时尚”闻名,那么,在似乎是“横扫一切”的现代化滚滚红
<TABLE align=left>
<TR>
<TD></TD></TR></TABLE>尘中,这些凝聚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古建筑“而今安在哉”?“传统”与“现代”能否共存并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给出了答案。 </P>
<> 在图文并茂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中,著名建筑史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娓娓而谈,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习惯等多方面介绍了意大利近二十座历史文化名城、数百幢古建筑的风雨沧桑,而意大利民众和政府对它们精心保护——甚至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更使人油然起敬。 </P>
<> 在意大利,文物保护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成为一种风习,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而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呼吁,政府更是责无旁贷。最使人感动的,是随处可见对各种不知名的遗迹甚至几块残石的保护,“真正使人感到每一代人在文物保护上对祖先和子孙的庄严责任”。意大利人反对对文物的“修复”,认为只能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防止文物的进一步损坏。干预而不修复,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他们决不允许造假古董,不仅因为它本身毫无价值,还会造成真假莫辨,“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古董也大受损害。所以,对某些地方一方面大量拆除真正的文物,一方面又大量兴建假“文物”,他们大惑不解,甚至愤怒,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因此,意大利的文物都保持着很荒凉的废墟状态,不栽花种草,不修路,最多只打扫打扫而已,当然还有一些防止进一步破坏的“干预”工作。但他们坚决反对用“美化”、“园林化”、“整修”,甚至“复原”去干预它们。面对残墙颓壁,更使人发“思古之幽思”,兴起千年兴废的沧桑之慨。 </P>
<P> 意大利人率先提出了旧市区的整体保护问题,所谓整体保护,就是说,不仅仅保护建筑物本身,还要保存它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这样大范围保护文物,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民众大都支持保护文物,虽然许多方面给自己生活带来了不便。各地都有保护文物建筑的很活跃的民间组织。居民往往自动组织起来业余研究社区的建筑历史,据说工作做得比文物机构还细,有些建筑他们自定为文物,严格保护。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国性组织“我们的意大利”,它曾挫败一批很有势力的房地产商拆毁文物建造房屋的努力;并使国家制定更严格的法律保护文物。 </P>
<P> 当然,意大利的古建筑也曾遭到破坏,最后一次重要的破坏是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时期。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大规模狂热的群众集会是墨氏耀武扬威、从精神上征服民众的重要方法,所以他上台后为建造巨大的广场、宽广的道路拆毁了许多古建筑。由于想从古罗马的辉煌中为自己寻找合法性,他还特别喜欢把一些雄伟的古罗马建筑周围拆“干净”,要求把古建筑“亮出来”,就是把古迹孤零零地放在一片广场或绿地中央供着,“其结果是使文物建筑失去了跟历史环境的有机联系,孤孤单单”,完全破坏了古迹和环境原有的关系,歪曲了历史信息。“本来是为了尊崇它,实际上是剥夺了它的历史环境,使它失去了一部分历史价值”。现在,意大利人将这种“保护”方法讥之为“法西斯式保护法”。 </P>
<P> 读这本书,给人留下的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对文物的态度,则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种种社会状况,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P><!--/enpcontent--></TD></TR></TABLE>[em04][em04][em04][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3 11:05:0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