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随省革命老区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到了德化宴林口桥。宴林口桥又称上林桥,俗称暗林口桥,因桥边有座迎仙宫,又名迎仙桥。该桥位于德化县盖德乡林地村。林地又名宴林口,早时林姓人从永泰迁入居住,因是林氏聚居之地,故名林地,为德化五口林之一。
宴林口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石墩廊屋式木质结构,桥外有层重叠的雨披,长27.3米,宽3.4米,高3.05米。是德化保存较完好的廊桥。
廊桥边有条曲尺形的百米长的老街,总体仍然保持建街时的旧格局,但已随着社会变迁而进化,一侧保留有清代遗留下来的土木结构老街坊,一侧有近年来翻建砖砌新楼房,见证了新旧两个时代。我们脚下街的路面大部分是水泥路,乡村同志告诉笔者,这里原来是砌鹅卵石的。笔者见到几位白发苍苍的老阿婆和媳妇在老屋下,七嘴八舌地向笔者一行诉说老街今昔,令人不由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感慨。
年已82岁的林富兴大爷告诉笔者,过去这里是德化通往永春的古道之一,来来往往做生意的客商很多,熙熙攘攘。时至今日,桥面还仍然摆摊位,小商贩在宽敞的桥屋内用木板隔成一个个营业柜台,摆满村民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桥的另一头有座寺庙叫迎仙宫,来往行旅和周边村民依民俗晋香,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香火绵延不绝。后来修公路改线,老街便萧条冷落了。笔者注意到,廊桥老街路口边还有一所小学,但没听到琅琅书声。村民说许多孩子跟城里打工的父母进城,学校招不到学生办不下去了。老街虽辉煌不再,但因地处县际古道上,仍有不少流动人口,社情较复杂,所以公安部门特别在老街上设个警务室报警点。
老街有座土炮楼,三面有大小不一的黑幽幽的射击兼观察口。同行的德化县老促会领导其中有年过八十的经过战争烽火的老战士,他们触景生情,指点我们看那累累弹痕犹存的墙壁,回忆往昔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历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7月14日,中共闽中游击队戴云纵队100多人从永春呈祥进入德化县境内,向戴云山挺进,路经暗林口桥时遭国民党德化县自卫中队的伏击,游击队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枪战。由于寡不敌众,游击队被迫分三路突围,战斗中,多名指战员不幸阵亡,血溅廊桥,化作德化上空的红霞。后人毋忘先辈革命传统,收拾烈士遗骸,安葬革命烈士陵园,年年祭奠,把廊桥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桥头竖碑为革命先烈立传。
踏着夕阳归去,再回首,宴林口桥,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她的数百年往事莫非像桥下的潺潺溪水,默默地流逝。笔者感到,很有必要唤醒廊桥的记忆,今天是过去历史的延拓。来源:泉州晚报 徐艺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