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95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也谈孩子的语言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7 20:5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I>也谈孩子的语言教育</I><I><p></p></I></P>
<  align=center><I><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I></P>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身边的孩子们张口一个个都是标准的普通话。<p></p></P>
<P >曾几何时,这曾是我们的梦想。孩子一开始学说话,便学说普通话,以便孩子能更好的与人交流,看电视,引导孩子接受学前教育。上幼儿园了,老师和孩子们一律都说普通话,孩子又更全面地在普通话的氛围里,其乐融融。<p></p></P>
<P >这似乎没什么不好。<p></p></P>
<P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艰难地用方言跟她外婆交流,每每停顿下来,向我请教什么什么用方言怎么讲时,我始发觉,我们当家长的,是不是太聪明了,太功利了。<p></p></P>
<P >我开始思考。我发现,即便是我们这一代,我们同龄人交流时,也已经很不合时宜的张口闭口用普通话表达了。用方言交流时,很多时候感觉意犹未尽,或者许多“泊来语”根本就无法用方言表达,所以我们用方言交流时,实际上已经不纯粹了。<p></p></P>
<P >记得以前每次去温州开会时,总是很懊恼,因为都是讲温州话,让我们听不懂温州话的人简直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可有次看报纸,居然也有“救救温州话”的题议了,可见温州话在孩子一代已经很褪化了。联想到王蒙部长说的“救救普通话”,则又是另一番感慨,因为在高级知识分子交流层次上,普通话也受到了方言般的冷落。<p></p></P>
<P >救救方言。我忽然很悲观地看到方言的结局,按照目前的进程,我想再过几十年,方言便一如文物般需要进博物馆了,而我们连“乡音无改鬓毛衰”都做不到,又怎么去找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亲情?<p></p></P>
<P >方言是一种文化,是我们祖先几千年劳动积累的遗产,闪烁着熠熠生辉的文明之光。眼看着方言在铺天盖地的无形网络下萎缩,在水泥森林中逐渐迷失,后代的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环境里,无法考证祖先生存的痕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不禁想,我们都做了些什么?<p></p></P>
<P >晚上,我和孩子商讨,以后在家里,一律以方言为主要交流语言。不曾想,孩子说,语文老师有交待,在家里要多说普通话;当然,英语老师也交待,在家里要尽一切可能讲英语,培养口语会话能力!<p></p></P>
<P >看来,宣传方言,推广方言,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而从哪里着手,怎样拯救我们的方言,也需要有识之士一起努力,且任重而道远。<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P >薛爱美写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日<p></p></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5-2-8 13:10:38 | 只看该作者
<>呐喊!!!</P><>如何呐喊如何行动,值得思考</P><>只是动作该不该快些。。。。。。?</P>
3#
发表于 2005-2-8 13:20:2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height=399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82 border=0><TR><TD width=561 colSpan=2 height=18></TD></TR><TR bgColor=#7b84e7 height=20><TD width=479><FONT color=#ffffff size=2><a href="http://www.wzrb.com.cn/node2/index.html" target="_blank" >温州日报</A>&gt;&gt;<a href="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144/userobject8ai192748.html#" target="_blank" >瓯越副刊</A> </FONT></TD><TD width=85>< align=right><FONT face=Arial color=#ffffff size=-1>www.wzdaily.com.cn</FONT></P></TD></TR><TR><TD width=561 colSpan=2 height=327><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width=680 border=0><TR><TD>  
<B><B>方言文化,你的天空有多大</B></B>
<B> </B> </TD></TR><TR><TD><FONT color=#999999> 南航/文 </FONT> <FONT color=#999999> 2005-02-06 </FONT>

<>    <b>方言文化热在形成</b></P><>    1894年,一本苏州方言写成的小说《海上花列传》出版了,随后时代里,它被胡适赞为“吴语文学第一部杰作”,被张爱玲翻译成白话文与英文,被侯孝贤拍成获奖电影。也许他们青睐它的理由不尽相同,但无疑都感受到方言文化的魅力。

    无独有偶,最近,我市作家相国花费三个月心血,写成约14万字的温州方言小说《巷弄夹里的天空》,小说用当今温州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构成一种本土语境,让社会各阶层操满口温州方言演绎凡俗人生的喜怒哀乐,读来亲切,行文中随处穿插的大量俚语如“腰身扭起蛇恁,胸膛挺起阳台恁,屁股翘起梅花鹿恁,眼影搽起火荧光光恁”等,实在引人发噱。

    上月上旬的网上,一个叫“温州话原创音乐网”的论坛悄然安家,搜索收集了网络传播的20来首温州话歌曲,供网友在线欣赏。那些“温州歌”把流行歌曲的词用温州方言翻唱,或者剥掉原词另填方言演唱,词作者演唱者不少是我市学生,歌曲炫出年轻人特具的有趣搞笑风格同时,一些粗口也刺耳宣泄着青春期的叛逆、愤怒、反抗教育专制等文化特点。网名“妙哉,妙哉”的管理员回忆,实际上早在2003年,网上就有了一支《爸,我回来了》的温州话歌曲。

    如果联系我市去年来的类似文化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方言文化热正在形成。去年6月,看到杭州南京等地电视台方言播音的成功,市电视台开辟了《百晓讲新闻》栏目,聘请本报老报人金城濠和市区人士金方翔,用温州方言播报社会新闻与街头巷尾的奇闻趣事,受到市民热烈追捧。节目时长从最初的10分钟延长到今年的25分钟。据央视索福瑞统计,今年1月平均收视率达到10个点以上,在我市所有电视节目中属于最有人缘的。两位“金”主持人俨然合力打造一档含金量最高的品牌栏目。

    但作为媒体上的方言栏目,《百晓讲新闻》并非始作俑者,1990年市广播电台的《叮叮当》栏目就用温州话讲温州事,采用对谈形式,讲述温州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已经消失的老地名,“四季八节”等,据称很受出租车驾驶员欢迎。节目一直持续播出到前年。当年的嘉宾主持与撰稿人、鹿城区文联主席金文平最近在整理那几十万字的文稿,准备出版,书名就叫《叮叮当》。

    在方言文化的研究方面,从最早南宋戴侗的《六书故》开始,到明朝姜准的《岐海琐谈》,再到《温州方言稿》《温州俚语解释》《瓯音字汇》等等,我市历代专门著作一直层出不穷。继1998年游汝杰、杨乾明两先生蔚为大观的合著《温州方言词典》之后,去年11月,我市学者沈克成、沈迦父子也合著了一部研究温州方言的《温州话》,为“方言文化热”添了把新火。

   <b> 方言该不该提倡</b></P><P>    作为主流语言,普通话的通行使我市大量儿童不会讲温州话,外来人口涌入更使方言流通面日益萎缩,对此,有人发出“抢救方言”的呼声,上周闭幕的“两会”上,就有代表提案建议“幼儿园要鼓励讲温州话”,“尽快抢救整理温州方言”,“建立温州方言语言资料库”“出版温州话普及读物”,方言文化热的出现,于是使不少人欢欣鼓舞,但同时也遭遇到争议。

    也许因是第一部温州方言小说,《巷弄夹里的天空》在网上连载后,网友纷纷跟帖叫好,“太有亲切感了”“听爽显听爽”“越看越有劲”,而收集温州话歌曲的“妙哉,妙哉”也对家乡话很感兴趣,他评价温州话歌曲在粤语歌曲、闽南话歌曲外,将为地方语歌曲填补一项空白。如果说以上代表着中青年拥趸者,那么《百晓讲新闻》栏目负责人认为,如今还有很多老年人听不懂普通话,文字也不大识,推出温州话节目能使他们了解外部世界信息,也是新闻“三贴近”里贴近群众的体现。市二十一中副校长谷定珍认为方言承载着传统文化,方言的消亡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逝。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方言其实就是民族的语言。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就告诉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语言的盛衰,往往与经济的盛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温州人开始注意温州话,令人高兴。

    但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语言,毕竟有先天上的致命局限。对方言文化的过分热衷和过度强调,不少人也表示不以为然。在文化部门任职的方女士认为电视讲方言的受众面太小,等于排斥所有不懂方言的非本地人,让人有排外感,过于陈旧古老的方言俚语,本地年轻人也听不懂。方言小说虽说不乏先例,当代作家中,何顿也写过一部长沙方言小说《就这么回事》,但无疑阅读极有障碍,吃力,作为文学创作不可取。北方方言之间还具有一定相通性,南方方言则流通范围小得多,局限性太大。抢救方言意义不大,一种语言要消亡,总归有它消亡的道理。

    考察对温州话的态度,很多本地人的热力提倡与非本地人客观冷静壁观其自生自灭之间几乎有一道鲜明的感情鸿沟。对方言来说,最有价值的也许是那些富含文学性艺术性的话语,而它们其实可以被普通话书面语吸收、保存、流传。社会要高效运转,文明要高速发展,人类必须采用最通行的交际语言,这使无数方言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认为,“方言该不该抢救”实际上反映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拉锯,如今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使人们感到本土文化的危机,有些人甚至在怀旧、复古。一方面我们要把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引进来,另一方面又要把本土优秀文化介绍出去。方言作为其中一个要素,能增强本土风味和区域特色。

    方言文化,你的天空有多大?能否拥有一片广阔的远景,还是终将是一道狭窄的“巷弄夹里的天空”?</P></TD></TR></TABLE></TD></TR></TABLE>
4#
发表于 2005-2-9 15:20:41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家里说两种方言:)~~能听懂泰顺的几种小方言~~~~</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