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大笨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顺古寨——金钗寨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7 11:40:44 | 只看该作者
有理有理,可见曾租当时也是用心良苦阿,还有,金钗寨的兴衰史以及金钗寨的平面图、复原图等都能把它做出来那就更加完美了!
22#
发表于 2003-11-17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一泉;金钗寨能否确立为县级文保单位?可能的话就着手材料,你说呢?                                                                                                
23#
发表于 2003-11-18 09:24:54 | 只看该作者
老人讲那三个寨只是选好地址,其中有二房寨
有做一点墙,后来事态平稳,也就未有考虑再建寨之事了。=家谱没有记载牛头寨之事。(利国利民)

那也得去看看
特别是已建围墙的那处
谱中没载具体情况
可以通过走访搜集资料[em01]
24#
发表于 2003-11-18 09:27:46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利国利民在2003-11-17 14:21:00的发言:
一泉;金钗寨能否确立为县级文保单位?可能的话就着手材料,你说呢?                                                                                                

应该可以的
极具代表性嘛
而且县内其他地方没有
不过不应该是单体定为文保单位
最好是加入到保护区中去
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一个内容[em05]
25#
发表于 2003-11-18 14:20:36 | 只看该作者
很对哦!把金钗寨融入交阳保护区,特别是与土楼联系起来,韵味甚至。
26#
发表于 2003-11-18 15:05:53 | 只看该作者
月前,我们为寻金钗寨孟撞猛打钻到了上察溪村(南院北面)。老人对我们提起的什么寨一无所知,但又说,村后的高山叫寨顶山,有围墙的痕迹,左侧和对面的山的丛林中也有石矮墙。拜托三川兄考证考证。另外,村中有一单层的明代风格建筑,是该村始迁祖留下的,柱础原来是木头的,后来换成了石的,值得一览。晚上将有关照片上传。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8 15:08:36编辑过]

27#
发表于 2003-11-18 15:27:54 | 只看该作者
是吗
你们走了金钗柴之后
我就一直关注这个事情问了好多人
除了交阳曾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柴
可是也问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不知你说的那个柴是什么年代的
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格兄辛苦了
这么多年来一直为研究泰顺乡土文化而奔走着
向你学习!
对了
你是不是也认为交阳曾氏之所以要建那么多(或是要建)
与当时社会时况是有必然联系的呢?
而且清嘉庆年间罗阳一带动荡百姓恐慌也是有记载的
只不过这些只是初步的推断
有待考证.


28#
发表于 2003-11-18 22:32:57 | 只看该作者
三川兄,照片传上了。
事实上,我认为曾氏建造山寨的原因除了曾氏具有很好的防御思想外,与道光年间泰顺的兵燹是有关系的。金钗寨竣工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之前的兵乱情况是:咸丰八年(1858)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占领云和、景宁,清兵败绩,退避泰顺。司前、罗阳一片惊慌,县绅林用霖倡筑景宁上燕蚊虫垒(今属黄桥乡)隘口,率团丁上隘防守。三年后即咸丰十一年(1861)也即金钗寨竣工的那年,泗溪、雅阳一带的部分乡民加入平阳“金钱会”,作恶多多。是年,“金钱会”攻打福鼎,焚烧民房无数,后欲攻泰顺,因受泰顺乡兵和村众的分头拦截而撤退。这样看来,金钗寨自建造至今,可能没有一次派上用场。但作为时代的见证,它还要默默地孤独地厮守下去。另外,曾氏原居闽,明清时期闽寇乱纷纷,曾氏远迁泰顺的根本目的就是避乱。《交阳曾氏族谱叙》载:“先人肇作公伤其俗之悍而诈,欲徙而避之。命其子拱辰公浮海至瓯则善地迁焉。公之所至,若永,若乐,若平瑞。见夫人情不一,风物繁华,地滨海,为船舶往来之,会寇患不免也。归而语诸父曰:‘瓯固乐土,然不足为子孙计。’安得若古桃源者居之?复游于瓯括之间,历泰顺。泰虽瓯属地,近于括,民有古风,山崇土旷,人居稀少,公曰:“可也。”于止知其所止。可见曾氏具备这般先进的防御思想与此有关。用心良苦啊!

29#
发表于 2003-11-18 22:37:44 | 只看该作者

南院上察溪村口
老人说,前山左右顶上有寨址,寨顶山在左后面(不在图片内)高山上。



上察溪明代风格民居,为始迁祖建。

30#
发表于 2003-11-19 09:09:58 | 只看该作者
格兄掌握的资料之多令人佩服
这正也说明你为研究本土文化所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我想顺着当时兵乱的资料记载所留给我们的线索
是可以挖出许多可以证明历史的存留遗迹的

是否首先以交阳为一个点进行深挖细掘
这样支持下去
可以在这方面积累一些宝贵的资料
关于交阳这方面的挖掘工作
希望文利兄能花大力气帮忙!
谢谢格兄上传的照片
图上景色令人窒息
图后所隐藏的东东更令人向往
有空去看看!
31#
发表于 2003-11-19 09:27:24 | 只看该作者
放心吧!我一定尽力。
不过本人水平有限,
不知能否对你有帮助。
32#
发表于 2003-11-19 09:40:40 | 只看该作者
泰顺文物注明金钗寨是与南院乡交界是有误的。难怪阿格同志灰到上察溪去找,应该是与南山乡为界。
33#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9 10:14:40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有南山乡阿,是历史记载吗?
《泰顺文物》上记载有误,害的我们找了好长时间阿,坐车到下察溪,又乘车回交阳。
3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9 11:09:41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挺佩服格老师的,什么活动只要格老师一起去的话就像身边多了一本活字典!
对了,下次探险蜂石墙的活动是不是要做计划了格老师?
35#
发表于 2003-11-19 14:17:05 | 只看该作者
南山乡与鹤巢乡93年以前是独立的乡,隶所罗阳区,93年撤扩拼时归罗阳 。        
36#
发表于 2003-11-19 14:45:38 | 只看该作者
以为是我看走了眼,原来《泰顺文物》确实是这样写着的。不过去了一次下察溪也是值得的。
谢过三川和晓波的夸奖。百丈蜂墙石最好等大冬天的晴天,可能要带向导和粗绳什么的。小时候在哪砍过柴,也偷过乌笋,本来路就不成路,十多年没走过人了,藤和草可能都疯了。蜂墙左侧是朱湾村,还有人住,可以在那用中餐。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9 14:59:10编辑过]

37#
发表于 2003-11-19 15:08:35 | 只看该作者
不会,真的很美,
你是百丈人?
你相片的地址是上察溪吧!
上察溪是南院乡,下察溪是原鹤巢乡。
相隔与江渡电站。
38#
发表于 2003-11-20 15:41:04 | 只看该作者
格格
桐山大道具体怎么走你清楚吗
能否详详细细地敲一个线路给我
39#
发表于 2003-11-20 22:44:45 | 只看该作者
三川兄:
      桐山大路我没有走过。参考史料记载,桐山大路的线路大致是是这样的:出县城——(该段已改公路)下察溪——杨家岭——下彩桥头村——(该段已改公路)上洪——洪岭头——(该段可能已改公路)大安——三魁薛内村——张宅——金家坑——东溪徐家庄——东溪碇步头——(大部分路段已改公路)秀溪——(部分改公路)墩头——(大部分改公路)雅阳——埠下——排岭——进入福鼎的南溪、枯岭、陈奇岭等村庄抵达桐山。全程160里。
      根据现状,值得一走的可能有:下察溪至下彩桥头一段、上洪至洪岭头至大安至薛内一段、张宅至金家坑至碇步头一段、埠下至排岭至桐山一段。
      三川兄如能发动一伙人,我跟你走一趟吧,不要忘了我哦。
4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1 00:09: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安至薛内一段我最熟悉了,是我读初中的必走之路,起点就是一个路亭和三株千年红豆杉,全程都有参天古树,是松树,很大的,总共有路亭4个,其中有一个《泰顺交通邮电志》记载的路亭建于明朝
但是,有10多年没有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