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马古道明年“申遗” 为亚洲最复杂古代商路
2009-08-04 09:04:03 云南信息报
============================
如今的马道已很少有人经过,只有石阶上深深的马蹄印,诉说着它曾经的繁荣
茶马古道“申遗”开始走上正轨——昨日,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在丽江宣布成立。将对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进行系统调查,并着手开展两岸茶文化交流。同时,中心计划明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是中心重要课题
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张宝三介绍,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下属的研究中心,其成立宗旨是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弘扬中国茶文化,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研究中心的任务是通过策划、调查、研究、整理,编辑出版发行相关书刊及拍摄影像资料等举措,抢救保护中国茶文化遗产,再创中国茶文化的辉煌。
“茶马古道的申遗是研究中心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中心秘书长杨杰表示,中心计划今年年底将茶马古道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年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今后将对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集市、骡马店、桥梁、保存完好的路段及其他实物)进行调查,还将深入调查茶叶种植和制作的传承人,全国茶馆的历史和现状,茶叶的种类、性能等,为未来茶马古道申遗做准备。
将办茶文化职业学校
此外,研究中心计划定期举办两岸茶文化高峰论坛,今明两年组织一批内地茶叶界、茶文化界人士赴台湾考察。条件具备时,还将创办茶文化职业学校,专门培养各级茶艺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茶文化研讨会,对优秀的茶文化研究成果进行评奖,宣传普及茶文化,促进海内外茶文化交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金荣华会上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意义非凡,“将来回过头看,茶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上必将具有一定的地位。”
聘请丹增担任顾问
成立大会上,该中心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元蔚颁发了“名誉主任”聘书,并聘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丹增,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金荣华担任顾问。
会议最后,冯元蔚及丽江市市长王君正共同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揭牌。据了解,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历时两年申报,中心的总部设在北京。
丹增:古道有深厚内涵和价值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就两个中心的成立发表看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表示,中国有诸多茶文化的研究机构,而“国字号”的研究中心是很难获批的。两个“国字号”的中心在云南成立,无疑是一件盛事,非常有价值。“茶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全世界有30亿人在喝茶,这个市场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云南普洱茶产业从起点走向顶峰,现在有所回落,但我想这是暂时的,因为背后有着巨大的市场和消费者群。” 丹增说,目前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仅仅是皮毛,茶马古道具有非常深厚的内涵和价值。茶马古道研究中心的成立,应当在茶马古道文化的弘扬、研究、探索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高洪宝:要尽快抢救古道文物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是目前世界上仍在部分运行的古道,也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走廊。但如今,茶马古道的遗迹正在慢慢消失,专家介绍,在云南,目前茶马古道保存比较完好的路段仅有丽江的束河古镇和大理沙溪寺登街,该如何保护茶马古道?会上,来自北京的民族出版社编审高洪宝提出了诸多意见。
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8、317国道取代,人们的传统生存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洪宝指出,要尽快抢救茶马古道的文物,尤其是那些已濒临消失的旧时马帮的各种驮运工具、生活用品,尽早整理出明清档案里有关茶马贸易的历史档案。
茶马古道上的许多文化遗迹还没有得到保护,岌岌可危,如金沙江两岸分布着的不少岩画,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系统的考察研究。“我们应该把保护茶马古道的文物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他说。
高洪宝表示,茶马古道所经过的怒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开发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制定茶马古道沿线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主要项目的控制规划,避免低层次的或雷同项目的开发规划,在开发过程中把环境和人文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可能保持茶马古道的原汁原味。
■声音
申遗有利于保护消失的古道
杨亮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顾问、中国著名民间文艺家):茶马古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是唐宋以来中国汉族等农耕文明与少数民族等游牧文明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申遗有利于保护正在慢慢消失的茶马古道遗存。
杨杰(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茶马古道比丝绸之路的历史更悠久,丝绸之路已经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了,茶马古道没有理由不申报,之前有很多人提出要将其申报为世界遗产的想法,但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是第一个提出并付诸于实践的。
赵莲英(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丽江古城福国大饭店董事长):茶马古道是中国、云南的巨大财富,现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对申报非常有信心。
马小姐(媒体人士):申遗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茶马古道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保护和开发,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链接
茶马古道:亚洲最复杂古代商路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专家专访
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亮才:申报世遗把握很大
“国字号”的茶文化研究中心为何选择丽江宣布成立?茶马古道“申遗”有何把握?准备工作如何?记者昨天专访了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顾问、中国著名民间文艺家杨亮才。
·选址考虑?
选择丽江看中云南优势
云南信息报(以下简称云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并不仅限于云南、丽江才有,为何“国”字号的茶文化研究中心会选择在丽江成立?
杨亮才:事实上,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的总部是设在北京,云南算是分部,这次两个中心选择在丽江宣布成立,是考虑到云南这些年在茶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云南90%的县都产茶,茶产业在云南发展前景良好。而且丽江历史上是茶马古道重镇,丽江的束河古镇是茶马古道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方之一。
·“申遗”初衷?
有义务抢救珍贵历史
云信:中心为茶马古道“申遗”的初衷是什么?
杨亮才:茶马古道在世界上是惟一的,而随着现代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大规模城乡建设,茶马古道大量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任何东西最后都是要消亡的,但是在今天,我们有义务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一一记录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
这次中心成立,中国文联的有关领导以及有关专家都提出了茶马古道的申遗问题。这次两个中心的成立,也标志着茶马古道申遗工作进入了正轨、提上了日程。
·成功几率?
申报世遗把握很大
云信:关于为茶马古道申遗,中心有何计划?目前准备工作做得怎样?
杨亮才:最快在今年年底,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就将为茶马古道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的话,我们计划明年就开始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希望能在一两年内完成。目前我们已经在着手准备前期的工作。中心今后将对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如集市、骡马店、桥梁、保存完好的路段及其他实物进行调查;还将深入调查茶叶种植和制作的传承人,茶叶的种类、性能等,为未来茶马古道申遗做准备。
云信:对于茶马古道申遗成功的可能性,你认为有多大把握?
杨亮才:茶马古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下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个人认为有很大把握。
茶马古道的起源: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古道三味
茶马古道作为古滇南的一条商道,曾经商贾云集,繁华一时。千百年来,它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但如今,在这条古道上,旅游的热潮正在替代已离我们远去的清悠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让众多“驴友”心驰神往。
1民俗:古道沿途民族风俗异彩纷呈,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语言变化无穷,让你应接不暇。而且,这里仍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
2遗迹:除了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风俗,还有一些地方留下了保存良好的古道遗址,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一些高山峡谷间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在宁洱县凤阳乡境内,长约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径仄而上,山石上有深印的马蹄印。
3风光: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
■电影寻踪
《德拉姆》的天涯古道
一队马,一伙人,向西蜿蜒的五尺道、间或响起的驼铃声,充满未知的旅程,这就是田壮壮镜头下的《德拉姆》,一部试图以水平视角探究茶马古道现在和将来的电影。
走过了3个世纪,104岁却依旧精明健康、能吃拉面的怒族老妪;兄弟俩共有一个妻子的马帮商人;把骡子当家人,当骡子不幸被山上滚石砸死时号啕大哭;打算去市场另寻“替身”的另一马帮人……这是千百年来,每一个普通的马帮商人最真实的生活经历,也造就出他们最质朴的脸孔,每次生意都须经过的固定路线,崇山未改,而风景已变。也因为这独此一条的商道,让路边的人们,仿若链接开放与封闭的神经末梢,一直游走在传统和改变之间。
《德拉姆》作为一部纪录片,没有突如其来的特写,没有莎士比亚式的咏叹,惟一有的,只是对这条道路,这次行程的原始记录。而这样没有任何礼赞式渲染的记录,恰恰凸显了拍摄者对这条千百年蜿蜒古道的尊重。而在银幕前面的我们惟一能做的,便是怀着尊重的心,读他们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