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0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守护遗产] “东方鲁尔”备忘录:铁西工业文化遗产剩多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7 14:4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方鲁尔”备忘录:铁西工业文化遗产剩多少
2009-08-17 东北新闻网  辽宁日报记者/王 研

===========================

□提起铁西,总会让人联想到有关它的众多身份,比如“东方鲁尔”、“共和国装备部”等等

□2002年,铁西区实施“东搬西建战略”,许多老厂房从那时起开始逐渐消失□房地产、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迅速扩张,迅速湮没了那些旧工业时代的符号

铁西区位于沈阳市中心的西南部,因工业而闻名全国。人们提起铁西,总会自然联想到有关它的众多身份,比如 “东方鲁尔”、“共和国装备部”、“机床之乡”等等。过去的铁西,厂房林立,生活在区内的居民,大都是工厂的工人或者家属,他们跟随着铁西一起经历了辉煌,也一起承受着落寞;如今的铁西,有宽阔的绿地,有数不清的高楼大厦,曾经的厂房如陈年记忆一样,消失的消失、散落的散落,过往空气里弥漫的工业气息,似乎也变得十分模糊了。

数年的时间,颠覆性的改变。铁西区的改造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然而也留下了许多不应留下的遗憾。尽管如今满目光鲜亮丽,但是,曾经的锈蚀与破烂却如此真切地留在记忆里,历史终将证明它们的价值。

一个工业区的记忆

“1993年我在鲁美。我们的课程要求去拍一些室外的照片。我就到铁西区去看,当时特别喜欢那个工厂,它的庞大和质感都有一种吸引力。感觉就像一个人过去的理想。 ”——王兵(纪录片《铁西区》导演)

追溯铁西的工业史,必须把时钟倒回至20世纪初叶。

根据《铁西区志》记载:1906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成立,将“铁路用地”改为“铁道附属地”,事实上,是作为日本的殖民地。当时,确定铁道东侧为市街区,西侧为工业地带。 1913年起,铁路西侧陆续开设了制陶、窑业、木材等企业,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资在铁西建了28个工厂。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铁西地区更成为日本人的专有投资场所,被规划称为工业区。到1944年为止,日资在铁西建厂323个。按行业分类,机电冶金工业140个,建材工业65个,化学工业46个,食品酿造工业32个,纺织工业19个,其他21个。产品主要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因此,铁西区的许多工厂,除了可以体现当时工业的发展水平,更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活证据,具有双重意义的历史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铁西工业有计划地进行了改造和调整。1963年,铁西区有国营工业企业123个,千人以上的企业51个。铁西区逐步成为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工业区,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铁西区从形成、发展至今,一直受到工业形势的左右,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受工业形势的影响,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为工业服务的。道路规划成棋盘状,主、辅分明。建设大路(原南五路)是铁西布局的分界线,北部工业区,南部生活区。彼时的铁西区,是一个自成规模的城市生活圈,而一座座厂房,就是生活圈里的坐标,指引着人们的方向感,承载着他们的工作和人生。

当计划经济时代结束,铁西引以为傲的工业资本却成为拖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由于工厂停产、半停产,工人多数放假在家,曾经名声在外的工人村,开始被戏称为“工业度假村”。聚集在北二路两侧的沈阳冶炼厂、低压开关厂、沈阳机床一厂、高中压阀门厂、锅炉总厂、有色冶金总厂、新兴印刷厂、汽车齿轮厂等工厂企业渐渐成了人们眼中和口中的“工业废墟”。

2002年,铁西区实施 “东搬西建战略”,陆续搬迁工厂企业,许多老厂房从那时起开始逐渐消失。

留下的和失去的……

“‘轰!轰!轰!’三声巨响,3座百米高的沈阳冶炼厂大烟囱在爆破中瞬间土崩瓦解……拆迁队伍和推土机进场,彻底在地球上抹去了这个始建于1936年的老厂。我则流下了眼泪,而流泪的也不止我一个。因为就在头一天我还流连于迷宫般的厂区,叹惋那精巧的冶炼工艺流程,观摩那看似怪异的机器设备,惊叹那宏伟的大跨度厂房和那三柱足以标志沈阳的百米烟筒……一夜之间,所有却都已成为过去。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

2002年,由俞孔坚的团队为沈阳冶炼厂所做的改造规划图,至今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与规划图相配套的,还有厂内的原貌照片。然而,不论是规划构想还是实体原貌,都已经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如今的沈阳冶炼厂原址上,矗立的是各种现代化建筑。未来,铁西区的新居民们,大概不会记得那里曾经有一座足以令世人惊叹的工业文化遗迹。

俞孔坚回忆起为沈阳冶炼厂所做的设计时曾说:“沈阳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当时叫做奉天制炼所,占地33顷。具有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堪称绝版的完整的冶炼工业流程和设备,还有据称是全国最高的烟囱。我们对遗产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完成了三个方案。主题分别为保留大量工业遗产为工业博物馆,利用工业遗产作为会展中心和博览中心,包括建议作为类似园艺博览会场所,以及文化创意园区。这些主题中都融入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内容;都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污染物的清理和土地的生态恢复作为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但最后全部拆掉了,非常遗憾。 ”

相比起来,沈阳铸造厂的命运令人有些安慰,这座位于卫工北街14号的工厂曾经号称亚洲第一。最终被保留下来的是厂里的翻砂车间,也就是现在的铸造博物馆。那里成为许多人凭吊工业时代的寄情地,也成为许多人认识沈阳工业成就的起点。

站在北方重工集团(原沈阳重型机器厂)的铁轨处,视野十分开阔,视线所及有高楼、有工地、也有厂房。工地位置正是原沈阳机床厂所在地,那里正在兴建大型商业设施,据说,未来将会插上一块写有“沈阳机床厂原址”的标牌,用以提示人们,这里曾经有过的历史。

后工业区时代……

“现在的铁西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失去传统坐标感的地方。房地产、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在建设大路以北的区域迅速扩张,迅速湮没了那些旧工业时代的符号。 ”——《三联生活周刊》总第455期

2002年是铁西区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开始陆续搬迁到开发区,而工业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则被有计划地进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功能布局出现重大调整。

那些腾出的土地,用途各异,有的用于社会事业、有的成为服务业的载体,还有的作为生活娱乐空间被重新开发。比如,气压机厂理化楼、铜版纸厂办公楼经改造后建成了总部大楼、中介大楼;蓄电池厂办公楼改造建成为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变压器厂医院则改造建成了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电缆厂俱乐部则被建设成为沈阳工人会堂。

曾经工厂云集的北二路,如今变身为由众多汽车4S店组成的汽车贸易产业带。大型超市取代了工厂,遍布在建设大路、保工街、沈辽路、兴工街、重工街等街区。位于北四路、保工街的油漆涂料市场、香江好天地等大型商贸市场也是建在昔日的工厂遗址上。另外,搬迁沈阳交通机械厂等近10户企业腾出的土地,建成了占地8.3公顷的仙女湖公园;延风制药厂搬迁腾出的土地建成了绿地;第一毛纺织厂、第二毛纺织厂等企业搬迁腾出的土地,成为了新湖北国之春等高档住宅小区的所在地;中国有色金属沈阳分公司搬迁腾出的土地,则建成了重工新村低价房……

据悉,六年多来,铁西区共搬迁企业254户,腾迁土地面积8.1平方公里。

链接  工业文化遗产价值何在?

国际上广泛认为,工业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

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科技价值:它们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审美启智价值:在工厂、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代人创造性思维的启智价值。

独特性价值:有的工业遗产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和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倍加关注,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留下沈重避免懊悔

□初国卿

8月4日上午,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一个穿着八分裤,背着精致小包的姑娘仰头欣赏着博物馆里的天车,接下来她走到天车的铁梯边开始往上走,这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上前阻止她:“姑娘,这里不能上,危险。 ”她请求让她上去,但最终没能如愿。我问这位姑娘:为什么要上天车?她说小时候看电影,最羡慕开天车的女工,神气极了,这回见了就想上去体验一下。她来自上海,姓曾,曾国藩的后人,是一家生产“绿箭”牌口香糖公司的职员。问她到沈阳来旅游最想看什么?回答是故宫和沈阳的大工业。她说这两样在别的地方见不到,尤其是沈阳的大工业,全国闻名,费了很多周折才找到铸造博物馆。我问她看了铸造博物馆后有什么感受?想不到这位来自上海的曾姑娘脱口说了两个字:“震撼!”

这是我在采访铁西铸造博物馆时遇到的一幕。这让我很为沈阳自豪,更为沈阳的工业遗产保护而骄傲。一个上海姑娘来沈阳旅游特意要看工业遗产,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号:工业遗产是未来沈阳最拿得出手的旅游资源。 “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美誉,讲工业遗产,谁能与之争锋呢?

离开铸造博物馆,我到沈阳重型机器厂,在铸钢车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比铸造博物馆更加震撼的效果。这座建于1937年的厂房,不仅空旷阔大,而且复杂精密,半空中的天车一台接着一台,有几十部之多,多数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原装。站在那台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钢的平炉前,所见都是锈迹和尘泥,似乎还能嗅到炉火的气息。几束阳光直射进来,斑驳地照在黑褐色的金属上,仿佛让人走进一部时光与钢铁铸就的历史典籍中。审读它的每一页,都是铁与血凝成的锈迹和砂与火刻下的记忆,它铭刻着一个城区从成长到壮大的历史符号,它铸就了一座城市铁一般的性格,它承载着一个时代里最伟大的理想与荣耀,它书写了共和国工业文明的不朽史诗。每一个中国人站到这里都会生出这种情感与遐思,这就是重型厂铸钢车间所散发出的震人心魄的人文感召力和历史冲击感。

然而,重型机器厂即将从铁西消失。经历过70多年历史风雨,前后十几万在岗和退休工人的精神寄托,为共和国创造过近百项第一的功勋之厂,代表了上个世纪初中期亚洲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工业建筑群,未来无数城市居民归属和认同的地方标志物,就要变成一堆废铁处理了,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甚至遗恨的事。

相比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所凝聚的人类艰苦奋斗、发明创造的精神魂魄,所曾经影响的人类数量,所呈现的推动社会各个时期经济繁荣、文明进步的价值,要远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大得多。所以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工业遗产开始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部分。截至目前,《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182个签约国中,有137个签约国拥有世界遗产项目,而仅有23个签约国拥有43项世界工业遗产。中国共有38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只有一项工业遗产。曾有专家说,以沈阳铁西工业遗产的规模和特色,完全有条件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沈阳乃至辽宁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增值方面最有潜力和最可珍惜的地方,我们不能再以轻率的决定,而失去一个千载难逢的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机会。

客观说,铁西工业遗产保护近几年已取得不凡的成效,以铸造博物馆和工人生活馆为代表的工业遗产项目已成为铁西的重要文化景观和世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大保护力度,按最初的规划将最具历史特色的工业建筑和工业遗存保留下来,在未来的工业遗产方面将会有令世人刮目的成就。尤其是如果能将重型机器厂最典型的三个车间予以保留,则就留下了铁西工业遗产最精华的部分。如果那样,多少年后,我们的城市不仅因此多了一处让外地人“震撼”的旅游点,也让我们的市民多了一处特色鲜明的另类公园,退休的工人可以聚首在此回首当年往事,年轻的一代也可以到此缅怀前辈们的创业艰辛,甚至还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让世人到这里来感受大工业时代中国人的智慧、创意与伟大创造力。

和北京一样,当年的沈阳也拆掉过古城墙,现在沈阳人也在为那时的举动而懊悔,虽然也重修了抚近门与怀远门,但还是有“假古董”之憾。

历史不能总是重演,但历史又极易重演。当我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对其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刚淘汰的物件当作垃圾或是障碍物将它们毁弃的时候,殊不知,我们正重演着像当年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的一幕,我们正迅速地毁掉工业时代留给我们的以后不会再有的遗产。当年北京和沈阳的广大干部群众是如何地雀跃着推倒老城墙,欢呼铲除旧遗迹,建设新城市。然而欢呼过后,多少北京人、沈阳人甚至全国人民增添了诸多的叹息与懊悔。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当代人的智慧,不应该再给历史留下憾事,不要再让历史来证明和纠正我们今天的错误。留下沈阳重型机器厂,为的是不再将懊悔留给历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