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土建筑的立身之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5 20:0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土建筑的立身之本
2009年11月05日 09:47 作者:一见
======================


据昨天的媒体消息,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楠溪江古村落整体被特别授予“中国景观村落群”。另外,永嘉县芙蓉村、埭头村、屿北村、茶园坑、暨家寨和瓯海水碓坑村等6个村作为个体入选“中国景观村落”。而就在9月30日,由浙江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廊桥营造技艺到古村落的景观命名,我们看到了乡土构建的传承价值,当然,这个价值并不是今天才被人们真正认知的。印象中,关于廊桥,泰顺早就试图通过申遗工作加大投入予以保护,可惜的是泰顺独木难支,虽然起步很早却是举步维艰。本周六,泰顺将举办2009•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节,但愿这次再度喊出的“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的口号,能有助于廊桥的永续利用;古村落的呵护,各地也极为重视,特别是永嘉的古村落,大多始建于唐末,迭经宋、元、明、清,发展成为寓意隽永、独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只是作为木质结构的建筑,无论廊桥还是古村落,都难载岁月叠加,不堪风雨侵蚀,以致出现了口头保护下的不断损毁。记得2006年6月,泰顺林家厝就毁于一场大火,这样的悲剧,因为古建筑的无法再生而令人扼腕。

包括廊桥和景观村落的乡土建筑,通常偏居一隅,且散乱无序。这种地理弱势不单使得地方保护的财力缺乏,还因为它的用途局限使百姓难以与政府趋同。廊桥与古村落作为依存山区的人文景观,已经背负各种荣誉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到目前为止,这些资源的利用率还不高,外界认知不够,导致更多的资源废弃山中。当然,这是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今后,这些因素还将影响古建筑的价值提升。

我们可以从以往景观村落的延续中看到,那些被利用的村落和建筑,往往能在利用中得到更加完善和有效的保护,这里所谓的利用,不是指居住利用(虽然这种利用比荒废要好),而是通过合理的开发,使古村落和古村落中的建筑能成为超越建筑本身价值的旅游资源。比如永嘉苍坡等地,就有过这样的先例,如今这些被利用的村落,不仅造福百姓,而且在自收自支的前提下,解决了维护费用不足的问题。尤为关键的是,百姓对此产生的价值认同,让长效管理和长期保护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在取得各种殊荣之后,各地应该摈弃不利因素,更多考虑怎么实现传统资源的有效整合,依托某个旅游节点或轴线,让这些建筑的存在价值不断提升。现在,外部条件渐趋成熟,关键看政府部门怎么去谋划。

乡土建筑利用好了,对山区百姓来说就是金饭碗、摇钱树,这也是乡土建筑的立身之本。否则,无论有着怎样的荣誉,困守的建筑在百姓看来,只不过是一堆即将腐朽的木头,且这些木头在今后还会继续腐朽下去。

新闻链接:http://rb.66wz.com/system/2009/11/05/101496793.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10-4-29 15:15:1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