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在廊桥》:文化感知与个性表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8 23:5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爱在廊桥》称为“中国版《廊桥遗梦》”,当然是个不错的宣传策略;但此廊桥不是彼廊桥,此爱亦非一场刻骨铭心且又无法聚合的伤感遗梦。  《爱在廊桥》中的廊桥才是真正的廊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廊桥遗梦》中的廊桥只是美国麦迪逊县的一座桥,原是不能被称为廊桥的。在《爱在廊桥》中,主人公魂牵梦萦着的北路戏,作为稀有的古老剧种已被列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廊桥遗梦》里,只有那一种不能逾越的禁忌之爱浓得化不开。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然需要把《爱在廊桥》称为“中国版的《廊桥遗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
  这当然不是《爱在廊桥》独自面对的困境。相反,这是中国电影始终不能摆脱的宿命。在不少中国影片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不仅不是有效的资源,反而已经成为无奈的羁绊,让发生的故事和其中的人物无所适从。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在笔者看来,关键似乎应当归结为许多创作者,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历史与文化感知;而在人情与人性的深度刻画上,也缺乏应有的真诚与个性化的思考。
  值得欣慰的是,《爱在廊桥》及其主创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力图在深入体味闽浙地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通过独具魅力的民风民情与情节细节,将真善美的风土人情浸润在千年廊桥的飘逸身影与北路戏的幽美声腔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导演陈力还以其独特的感性气息和女性体悟,为影片带来了更加丰富、也颇为细腻的个性气质。北路戏的第一千场演出、记忆中40年前的一场车祸,还有现实生活里的恩恩怨怨,等等,都在女主人公的深情回顾与画外音的不断讲述之中反复出现。多重时空相互交织,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却始终没有离开作为地域空间的廊桥与作为情感归宿的爱的表达。这也正是影片结构的精巧所在。在这种以情绪累积为主要线索的影片结构中,具有独特历史文化蕴涵的廊桥和北路戏,既没有被故事情节的洪流所淹没,也不会突兀地独立在人物性格之外。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努力,《爱在廊桥》里的故事和人物,是与其历史和文化的土壤联系在一起,并始终不可分割的。
  应该说,拥有这样的追求,《爱在廊桥》已经是一部颇具文化品质的艺术电影了;再加上徐守莉、吴兴国等主要演员举止有度而又含蓄蕴藉的表演,以及张宏光内敛深沉而又境界突出的音乐,影片无疑是有其内在的吸引力的;尽管在当下境遇里,这种相较而言缺乏市场开发潜质的影片,确实很难被较多的观众所发现。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倡导人性美善与发掘文化价值的民族电影,《爱在廊桥》并不需要急切地走向市场,更不需要简单地与类似《廊桥遗梦》这样的好莱坞电影相对接。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需要平心静气,用自己的灵魂去体会历史与文化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在那些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中看到美的画面,听到爱的声音。相信经过这样的历练,每一位通过银幕、电视或网络看到《爱在廊桥》的观众,都会被这种影片所感动。中国观众如此,海外观众也不会例外。
来源:文艺报   作者:李道新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11-9-29 10:13:31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17 20:54:38 | 只看该作者
可惜至今没有机会看到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