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一次与友人聊天,问我去过的哪些地方是让我最难忘的,我微笑着回答“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小的古镇,小镇上的小桥、流水、人家,无论哪样,都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它的美,让我每次想起,心里便有满满的温柔在荡漾。
每次回到小镇,首先迎接我的,就是村口的五棵榕树。它们的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棵棵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雄浑厚重。村口的香樟树古老粗大,碧绿的树荫为游人遮挡着阳光,提供了一块休憩之地,它像一位经历了沧海桑田的老者,淡然地看着秋月春风,守在村口,仿佛村子的守门神般,给小镇增添了许多灵气。
往前走,便是一道古韵深深的小巷,村里人称之为“双石路”,每道小巷的道路都是两排,意在村人并排走在上面时,要互相谦让。小巷全部用当地出产的五花卵石铺砌而成。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刷,路面溜光透亮,加上五花石独特的花纹色彩及梅花鹿等图案,使得小巷更加古朴幽清。如果在熏风扑面的时候,缓缓穿行于狭长绵延的古巷,就好似穿行在一幅泛黄的古老字画中,悠远而浩淼。你想啊,一边是明清时期的古宅深院,布满青苔的墙,满是岁月的胎记,另一边是棵棵百年老樟树,绿意盈盈,好像被光阴隐藏了无数个故事,怎不让人思绪飞扬,浮想翩翩?
小巷的两旁,就是保存完好的“天井” 式的庭院。整体建筑群比较矮小,但不失雄伟庄严。这些建筑斗拱飞檐,门窗檐柱精雕细凿,大都有双凤朝阳、麒麟望月、小鸟茶花、八仙贺寿之类的图案,形象古朴清雅,栩栩如生。而瓦下深藏着一个个老宅,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那些精美的砖雕、木雕,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同时,也反映了村里人美好的心愿,祈求风调雨顺,盼望福禄双全。
听长一辈人讲,清朝的时候,徐岙底曾出了一位名为吴永曾的举人,好几次,经过他曾读过书的宅子,我的眼前就幻化出一个场景:那是一个温暖的春日,一位儒雅的男子手拿诗书,背着手,高声诵读,任日月流转,任时光荏苒。窗外,鸟儿鸣啾,清泉汩汩流淌,如同他的思绪,随口吟唱出黛瓦白墙深处的旧事,用书生意气,轻轻叹咏那些雕花绣楼里的缠绵恋情??只是这样的故事毕竟太少,村子里现在人都外出谋生较多,每个老屋都或多或少地有老人在留守着家园,因此每次回去都能遇上几位老人,坐在房前屋后,有阳光的日子里,朝着向阳的地方,眯着昏花的眼睛,慢慢地吸一口旱烟,喳一口茶,聊一聊前朝今朝的往事,看着这时光倒错的场景,等着一天中最好的时光一刻刻地消失。
在村子的中央,还有个戏台子,逢年过节的或是村上有了什么特大喜事,这个戏台就会热闹好几天,但随着村里人的搬迁变动,这戏台子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好几次,站在没有观众的戏台下,悠悠唱腔仿佛还在不时地回响着。戏台上的回廊中不时有雨燕往来,斜斜地飞出天井,消失在如今的天空。这时,你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村中每一幢房屋、每一块匾额,包括老人们吟唱过的每一句戏文,都在讲述着那段一去不返而又被这村庄凝固下的历史。也许,只有在此时,沉默的戏台才会透出寻常巷陌的民间味道,没有尘世的喧哗,没有俗情的烦恼,有的是那静静的古井、风雨亭、戏台、古桥、有的是那清清的水,以及依然纯朴的浓浓的民俗情。
在小镇的不远处,有座美丽的古廊桥,廊桥的飞檐翘壁,古色古香的斗拱,无一不凝聚着旧时建筑匠独到的精湛技艺,向历史叙述着无尽的智慧。每次去,我都喜欢倚着栏杆远眺,有种“春水渡溪桥,凭阑魂欲消”的感觉。桥下,溪水如光阴一般缓缓流动,无声无息;远方,不知是晨雾还是农家的炊烟,袅袅漫卷,如诗如画。在水之上,依稀可辨青山绿树以及它们模糊的倒影,它点缀了桥下的这一池春水,灵动了古老的廊桥,使它们一下子变得活泼轻盈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家乡这座名为文兴桥的古廊桥,也成了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最佳景点,常在春天或秋天来到这里,为了这份跋山涉水的相见,他们快乐而又激动。而我也曾数次在廊桥上遇到来这儿看桥的游客,他们摄影、写诗,赞美、记录下廊桥一个时期的美丽。只有我,目睹了廊桥春夏秋冬娇艳的、灿烂的、沧桑的美,因为这是我的家乡。
好几次,当这些背着大大的旅游包的游客们,在暮色中一步一回头地离去时,此时的古镇,在斜阳的余辉下,披着金黄的外衣,是那样古色古香。相信他们已忘不了这个叫做“筱村”的如散文诗般美丽的小镇了,不管是幽静小巷,还是廊桥飞虹,我家乡的青瓦廊桥都会在他们记忆的某个角落,悄然再现江南小镇的魅力。(王叶婕)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