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忆深处的山茶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5 20:30: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寿桥 图/黄谷莹)
长寿桥,俗名山茶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毁,1945年重建,建桥主墨师傅为黄以柱。重建后的长寿木拱廊桥长25.8米,宽4米,离茶溪水面高6.5米。
上涌曾坂是我的家乡,山茶木拱廊桥在我的记忆深处。
山茶桥,又名长寿桥、永革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民国37年(公元1948年)复建。桥长25.8米、宽4米,距河流深潭水面高6.5米。
山茶桥是通往葛坑、尤溪的古驿道。原桥梁毁于何年代无从考证。民国时期,这个地方没有一条固定的桥可走,行人都是从山茶溪流宽阔的大坝涉水过河。我童年时,在邻居保长家曾见过有人在募资(过后才知道是下涌郭振华),说是要复建山茶桥。当时我年紀小,山茶又是另一个村落,建桥过程我未曾见。解放后,曾坂属下涌乡管辖,土地整理时,我抄写土地证、开会等频繁路过山茶廊桥。特别是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下涌是德化五大粮仓之一,每年冬天近两个月时间,我和村民们每天肩挑粮食到上涌国家粮仓交粮,路过廊桥时,那有节奏的杵槌落地声不时还在耳边作响。风雨来临时,它是行人避风躲雨的保护伞,天气炎热时,它是行人避暑乘凉的好地方。平时路过这里,坐在桥中板凳上,看外那烟树葱葱,阡陌纵横,屋宇参差的田园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至今耿耿难以忘怀。这座廊桥还有我的一段情缘,这里是峡谷,树木丛生,幽深宁静,未过门媳妇往返县城开会、我出来参加工作,我们都相互送到这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德化与闽中地区尤溪、三明等地的经贸、文化交往大部分与山茶廊桥分不开。在这里,走过两地平民百姓、贩夫挑汉、商客游人,乃至高官贵人(明代监察御史、民国旅长、最后一任县长均是葛坑人)。
2008年,笔者曾采访过年逾九旬、山茶廊桥建造工匠黄以柱(今已仙逝)。黄师傅介绍说:“国民党最后一任县长陈伟彬是葛坑人,当时我是较有名的木工匠,建过很多木桥,可没有建过木拱廊桥。当时以县政府名义指名要我建这座桥。当过寿宁县县长郭振华用筷子搞个寿宁木拱廊桥模型,并说这种类似饭筷搭接的木拱虹桥,松溪人称‘饭筷桥’。县长还给我下了死命令呢。”黄师傅接受任务后,集设计、派料、派工、建造于一身,两个助手,六七个小工,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造好了桥架。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金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关键在拱架,师傅运用梁木穿插别压的力学原理,以巨大杉木纵横交错,悬空跨拱,不用一根绑钉,堪称一绝。
网络显示,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1000多座木拱廊桥中,有19座位于寿宁县。山茶廊桥,是唯一仿造寿宁木拱廊桥建造的,也是闽南保护完好的其中一座木拱廊桥珍品。整座拱桥底部全部用贯木交叉受力形成的单拱木拱廊桥,造型独特(近年来研究虹桥结构的专家还用“贯木拱桥”来命名木拱廊桥的下部结构)。桥面铺设木板,上盖廊屋,以保护桥身免受风雨和烈日的侵蚀,还可以增加桥身的压力重量,防止反弾,使之更稳固。桥内两侧设木板凳供路人歇息,桥身两翼外侧有双层木板雨披遮风挡雨。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今的山茶廊桥,左边是连接通往杨梅、尤溪的县道,右边是改建提级的省道206线。2015年,左边山坡又动工建设厦沙高速公路。山茶廊桥是一部涵盖今古的交通史话。现在,山茶桥虽已完成历史使命,不再承受人货运输任务,也被多数人所遗忘。但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木拱廊桥和民间匠人工艺智慧,人们永远不会忘却。
来源:《瓷都德化》 作者:曾宪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