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4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顺古村落地理文化案例浅析——徐岙底和塔头底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6 21:0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堪舆学是古人如何与天地和谐共处的学问,一建筑群的选址、布局、建筑形制及周边环境,直接反映出居住人群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而选址的形态,如同人的肢体语言,传递着该建筑以及居住者的各种信息;如同人的衣着,表示出穿着者当下的精神面貌和与生俱有的风格品味。其结果是,这些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选择者的后代生活心情及人生方向。譬如穿衣,得体美观,别人对他多加以喜色,他的心情判断自然向好的方向偏移。衣服褴褛,心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便会失去自信而精神颓废。
     古人选址:看内外形势,以藏风聚气为佳。古书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因此犹重水,有“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莫安家”之说。古人选址的最佳标准,
       村落选址如图(一)。后依厚实丰满秀气山峰,如人拥有仁厚的老师和家长;左右山峰簇拥,可遮挡两边来风,又如内有贤妻和良夫;外得朋友羽翼之力。前有开朗平坦的明堂,如亲朋好友汇聚议事客厅;一汪清水环抱着涌至门口,如才(财)源进门来;如果远处有笔架山或文峰山,犹如县官有印,能发科甲,意喻文能化来往的一切人和事。
      古人选址后,再根据春夏秋冬季节交替的运行规律定坐向方位,以便符合时空变化。再扬长避短予以修补地块存在的缺陷,更加完善提升,以便表现该地理所反映的美好意识形态。
       泰顺因位于浙闽交界的崇山峻岭,交通和政治相对落后,因此保留着许多完整布局的古村落。当我们静敏漫步其中,便能感觉到这些村落的文化信息以及村民的生活形态。现将徐岙底和塔头底两个古村选址、布局、建筑形制予以概要式分析,对比,谈谈两个村落的地理文化差异和不同人文特色。
       一、徐岙底 位于泰顺县筱村镇,是泰顺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徐岙底古村约6公顷,坐西南面东北,前有玉溪环流,后倚金山,左右奇峰对峙,有龙虎镇踞之势。村落入口位于村东北角,村口西侧徐三翁祠依溪而建,紧锁水口;东侧山体紧迫,林木森森。T字形主路网,石径逆溪而上,贯穿全村,成为古村落骨架,间有横巷交织,和村后的金山共同构成头和脊梁骨状的生命态势,街巷两侧古民居依脉而生、错落有致,独立安闲,即能有序快速集聚和分流、生机盎然。

         水:从村庄后的金山、左右山峰而出,汇聚为两条溪水,环拥着全村,古人有“真山真水出真人”之说,那么,这是一片能养育出人物的地方。美中不足是村前缺一蓄水的塘,水从村后流向村前,行至村口现不回头之象。宛如含辛茹苦养大,成家立业后的子女,没有回报父母恩情的意识一样。相地者曰:去水无情。
        山:村后的金山厚实也秀气,山右侧特别厚实丰满。美中不足的是金山与主路对接处为一明显的山谷,减弱山脉的气势。
      左侧青龙之首高昂,有得意之际现忘形的气象。宛如许许多多功成名就后的人,总会忘了自己本来的模样不思渊源。加上白虎山势太高,特别是与左边那高昂的山峰对峙的位置,山势示现反弓形状。就有左右山势因紧促对峙产生的不那么和谐感。左阳右阴,阴阳和谐育万物。幸有T字形主路网贯穿全村及村中心文元古宅前那一片整齐的稻田予以调和缓解,古村仍然显出平和有序的气象。
        宗祠:徐三翁祠位于村口左侧溪水外山脚,此山虽秀气,因突兀而起,给人高危的孤清感。宗祠是后人祭奠祖宗神圣的地方,选址建此,表达了后人要祖上庇护之意——锁水口,也同时传递出平时冷落祖先的意识信息。

       武举人府:位于村主路左侧的一断头小径内。该古宅为乾隆年间考取武举人的吴永枫府宅。该屋紧靠青龙首那高耸尖挺的山峰,屋后依靠的是金山山谷处。大门口相隔不到五米,是另一座古宅背后,该古宅的左右厢房屋脊正对着举人府正门,屋脊下还开着窗。宛如两个尖头的虎视眈眈的东西窥视着武举人府一举一动。
       该古宅选址以及周边的环境要素给人:弄枪从武之人,匹夫之勇,因缺少思想,争强好胜,往往树敌亦多,有危机潜伏之感。
古宅住着一位老人,据他说武举人有两个儿子,他是大房的后人,独身,父母早已过世。

        文元古宅:位于村主路尽头右侧,是清乾隆庚寅年(1770),中了浙江乡试的副榜吴经存古宅。古屋正靠着平缓厚实的金山中央,古宅前是村中最大的一片方正水田。水田前方是五间单层公共的做红曲作坊,宛如古宅院明堂前的几案(是古代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家具),历史上红曲工艺为该村主要经济支柱。文元古宅门口,和水田之间处有一道石头砌的矮墙,起照壁的功能作用——纳藏谨慎地处理来往事宜。六角凉亭式的门头,贴着大红的对联,时常见坐此息脚聊天人文景象。
      经过文元古宅,其右侧是一座荒芜的大宅院,只剩下一座和文元古宅一样的六脚门台。该宅院背靠的也是金山,只是近金山右边边缘,后露空,又紧靠村右侧小溪,能闻到水流呼啦啦声响,溪右侧山势高耸。因此,虽和文元古宅相邻并列却缺少了文元古宅的安闲和阳光,多了点压抑和阴暗感。
     徐岙底古村选址:后有山依止,左右有山抱,藏风。加以水环抱,聚气也藏风。当然,地也如人,如万物,总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不过在这偏远的小村落能养育出文武人才,而且一直完整保存至今,总局来说是块值得人们研究思考的风水宝地。
       二、塔头底 古村落位于雅阳镇,坐东朝西。村前有一泓池塘,前方广阔,远处有山。村后为丘陵缓坡,坡上竹林密布,左右群山环抱。五座古宅院横向依次排列村后山坡下,村主路依着山形从左进入,经过古宅院门口通向村尽头。村庄总体上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都具备的风水选址格局。因山体低缓距离远,后山一片青竹成林有清明开朗的耕读气象,不过居住人群不如徐岙底那么旺盛。

       水:村前池塘圆形体量较大,如一面明镜,村中的古宅院有些都倒影在水里,尤其是夏天出现刺眼的反光。幸有莲叶铺水,化解了这难堪的现象。近村的水塘边线和主路形成两条相向的弧线,堪舆学中水曲而缓为吉祥,只是现反弓形态,给人胳膊肘往外拐的分离感。如果稍稍处理一下靠近村主路的池塘边线,纵望总局形制,就有环拥的归拢欢聚的气象。

        两村的水对比分析:塔头底池塘的水是从周边稻田沟渠而来的,止于低洼处形成了池塘,但只有进水没有出水,与徐岙底村水比就少了几分活力和清灵。徐岙底村水从左右山中来,汇聚成左右双溪,环拥着经过全村,最后流向前方。如果将水比喻为读书人,徐岙底村的水宛如一位有思想的读书人,走进社会,主动地传播着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塔头底村的池塘,则如一位积累了丰富知识温文尔雅的读书人,过着与世无争的耕读生活一样。
         山:塔头底村的后山平实厚重,满山坡的青竹,给人脱俗的君子形象。因古院落群一字型排列山坡下,缺少次第的重叠和汇聚感。加上主路显反弓形横穿各院落的前方,左右山体远离村庄,村前广阔。现出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的孤清感。


         两村山势对比分析:徐岙底村三面环山,村落地形如葫芦,村口紧收村内依次布置居藏。有活力和汇聚的气象。塔头底村左右山峦远远伫立,村前开阔平地,正前方案山不是很秀气。犹如一位隐者,只能感知远方的亲友祝愿。
       泰顺有许多古村落,地理文化各有千秋。它们的选址,居民道路水系布局、建筑形制都体现出古代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愿望。比如:库村的包氏宗祠、上交阳的曾氏土楼以及那始祖的坟墓等等。把堪舆学中相理数三者综合运用结合至相当完美。笔者学识肤浅无法复原建设者当年的完美思想。
       小结:古贤云“一德二命三风水”。地如人无十全十美,堪舆学偏重的是天地之道,技和术则是堪舆学之辅或相地者和居住人的心境“示现”。知阴阳之道,悟时空之机。善人居善地,行善积德悟道。泰顺古村落地理文化案例分析,旨在地理需人梳理:补缺陷,添吉呈祥。习善学善,习恶学恶。厚德载物,德来道顺。

(指导老师 项金龙 叶永春)
注:总图由温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
汤章虹 王灵修 /文
来源:《廊桥》第五期
中国廊桥网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
爱廊桥公众微信号:ilangqiao
地址:温州新城大道179号中园大厦A幢803
电话:0577-21215678
编辑邮箱:zxb@langqiao.ne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