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泰顺游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7 11:1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荐两篇游记精品</P>
<><FONT face=黑体 size=5>泰顺廊桥</FONT><BR></P>
<><a href="http://www.ctrip.com/community/characterbrief.asp?uid=jialp0801" target="_blank" >jialp0801</A><FONT color=#052862>   2005-7-9  发表于携程网</FONT></P>
<P>序:</P>
<P>喜欢一个作者这样说“在浙江旅行,几乎每一脚都能踩上个大名鼎鼎的景点或者城市,让人难免小心翼翼又有些身心俱惫,而泰顺,却像个普通的老百姓,用它那种淡淡的、沉静的、悠远的美,向我们讲述一个并不遥远的边城故事。”<BR><BR>天下最美姐妹桥<BR>听人常说:“天下最美姐妹桥”,因此,我们此次廊桥寻梦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泰顺泗溪镇。<BR>在经历了昨天崎岖山路的颠簸之后,我们的身体开始变得麻木起来。尽管,离我们后来一上车就开始谐称的“松骨活动”还有段距离,但是,已然是适应了。<BR>汽车在驶过了山涧,穿越了若干个小村小镇后,开始行驶在一条较为平坦的土路上。突然间,给我们一种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天,晴朗起来;路,开阔起来;空气,清新起来;绿色,更加浓烈起来。“泗溪”这个在历史上被称誉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向我们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强烈地吸引住了我们的心。<BR>一座造型优美的廊桥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我们惊喜之余,邱师傅并未停车,而是一路奔进了镇子。正在疑惑中,车停靠在一座廊桥的桥头。下车观望:哦!这是溪东桥。<BR>有历史记载:“此桥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重修。整个桥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桥屋15间,中央三间是宫殿式主楼,构架飞檐翘角。桥栋上面塑造“螯鱼双吐水”,栋下塑造“唐僧取经”及梅、兰、竹、菊等诸多工艺,形态栩栩如生。桥头飞挑,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桥面檐下,三间藻井,构造工艺精致古朴,使桥身显得更加秀丽堂皇。”<BR>的确,当溪东桥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感觉不是“惊艳”而是一种“富丽堂皇”。大气磅礴的飞檐,气宇宣昂的桥身,一抹青山为屏障,一弘清流桥下行。真不愧被专家学者称誉为“世界桥梁之典型”。<BR>我们到达十分,整条街上静悄悄的,连溪东桥仿佛也才从睡梦中醒来。由于没有游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景、拍摄,大摆POSE。<BR>桥上,桥下走过几个来回后,我站在泗溪中学门前的那棵大数下,透过茂密的树叶看着眼前的溪东桥,回想着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候,溪东桥掩映在一片花海中的美态,不禁发出一声感叹。 <BR>离开溪东桥,上车行几百米,停在有着田埂小路的一边。我们向着司机邱师傅对我们摆手的方向望去,一条清澈的溪流,几棵绿荫数亩的古树,隐约可见暗红色的桥身。<BR>此时,清晨还带点朦胧的阳光已经变得清爽通透起来。阳光照着绿油油的稻田,照着波光粼粼的溪水,照着在水中嬉闹的孩子们的小脸蛋儿。树叶的沙沙声,孩子们的笑声,银铃般地散落在溪水上,溅起一片片水花。当北涧桥印入眼帘的时候,不禁令我们想起:“长虹饮涧,新月出云”这样优美的佳句。<BR>该桥因跨北溪之上,故名曰“北涧桥”。历史记载:该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后经六次重修。桥长51.07米,宽5.39米,高11.22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被当地人称为“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阶;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有石阶26步。北涧桥是宫殿式重檐,结构精巧。我国著名桥梁学专家杨道明教授亲临考察时曾感叹的说:“四百多年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知道运用力学原理建造了这种叠梁式木拱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双碧”啊。”<BR>我们脚踩着厚实的木桥板走上廊桥,抚摸着坚实粗大的木梁,凭栏远眺:优美桥身的影子倒影在溪流之中,宛如彩虹卧水,美不胜收。再看看桥头上的两棵古树,千余年来形影不离,盘根错节,紧紧相抱在桥头的岩石上,如同“守桥卫士”面对汹涌洪水岿然不动。<BR>古树掩映下的十几间民居,均为店铺式结构,曾是昔日的货物交易地,现今仍为人们购买物品的小集市。我们来时,虽还不是盛夏季节,但已感到了这片绿荫世界的清凉。我们坐在桥头一间店铺的廊檐下,听着小煤炉上的水壶嘟嘟吹着气泡,瞧着竹床上宝宝粉嫩、粉嫩的小脸蛋儿上显露出甜甜的酒窝,看着眼前一串串藤萝枝蔓缠绕交纵;一朵朵家花儿野花儿争纷斗艳。喝一口泗溪清香的绿茶,感觉着清爽的风拂过面颊,把自己慢慢沉浸在这一片青山绿水之中,不知不觉,仿佛醉了一般。 <BR><BR>仕水矴埠在仕阳<BR>从泗溪取道仕阳镇,路途并不遥远,却是异常颠簸。不到20公里全都是碎石路,感觉我们的车一直是在七扭八拐、磕磕碰碰地前行。一车人也磕头虫似的东摇西晃,就差摇头摆尾了。<BR>汽车在驶过一片异常泥泞的烂地之后,终于我们看到了平坦的马路和两边的店铺。邱师傅还是一句话没有,靠边停车。经过半天的磨合,我们都习惯了,这就是说景点到了。还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走去,穿过一条狭窄的小巷,见到了宽宽的江面,一排一高两低的石块整整齐齐码放开来,从江的这头到江的那头。<BR>矴埠是桥梁的一种原始形态,多建于水不是很深但是较为宽阔的山溪之中,供人们渡河行路。我们所看到的是清嘉庆年间建造的,可供三人并行的矴埠。<BR>站在最高的石块上,看着并不湍急的江水在石缝中竟打起转儿来,不禁有点眼晕。一脚一跨,迈过216块,小腿肚子还真有点紧张了。<BR>过得江来,坐在矴埠一头的草地上看着当地过江的人,似乎连看都不看石块一眼,便悠然轻松地走在矴埠上,真是暗暗PF!<BR>TONY正忙着摄影,老向和猫猫也拿着相机框来框去,老不则上窜下跳地添着乱,只有我闲着无事可做,看着江水发呆。奇怪啊,得是多大的石块埋进这江里啊,一低一高一低,三块石头不但各个都稳定牢固,而且彼此之间能还紧密结合,经过几百年江水的冲涤还能岿然不动,我在感叹之余,真的是无话可说,除了PF还是PF啊!<BR><BR><BR>三魁镇里觅廊桥<BR>午后,泰顺的阳光依然延续着昨天欢迎我们到来时的热情,慷慨大方地把紫外线抛洒给我们,不仅给我们热情得汗流浃背,而且还把一个个涂抹得面若桃花。从仕阳回到三魁稍适休息,其实也就是洗了把脸,再涂了遍防晒霜,又都钻到车里,继续向廊桥杀奔过去。<BR>摇晃间,怎么车一头扎进了稻田?还没弄清楚,抬头就见一座残破的廊桥出现在眼前。刘宅桥仿佛带着一丝哀怨静静地伫立在乡间小路的尽头。<BR>走上桥去,细细欣赏,竟有些怅然。尽管它也有重檐阁楼,也是飞檐高挑,神龙盘踞,也有桥屋数间,佛像神龛,但小小的刘宅桥无论从气势、规模到造型、结构、工艺简直无法和泗溪的姐妹桥媲美,值得品味的也就剩下那丝飘散在山野间悠然的美了。<BR>在刘宅桥我们没有停留更多的时间,看罢,便匆匆赶往下一座廊桥。<BR><BR><BR><BR>几度风雨遗廊桥—薛宅桥<BR><BR>应该说在三魁镇名气最大的当数“薛宅桥”。来前做功课时,也是见它的名字频频出现。 当汽车在镇子一头的街巷中停下来的时候,我竟傻痴痴地张大了嘴巴:这是薛宅桥啊?!<BR>我真是想不明白那些摄影师到底用了什么高明的手法,把眼前如同盘踞在一片垃圾之中的薛宅桥拍摄得美仑美涣。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开阔清澈的溪水上漂浮着垃圾,桥的四周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一幢幢那么不和谐地和老屋子相互混杂。惟独能水润眼眸的就是桥头那几棵大樟树了,枝繁叶茂,郁郁葱葱。<BR>我们在廊桥上还没走上两个来回,就见天空乌云滚滚,耳边隐隐传来阵阵雷声。顷刻间便狂风大作,呼啸着吹向廊桥。 见到大雨袭来,我们一个个跑进廊桥,或许是应验了“遮风避雨”了吧,竟生出许欣喜来。 <BR>我们坐在廊桥的木栏上,凭栏而望,雨丝密密的像珠串似的挂满了天空,雨滴在溪水上砸起的泡泡像散落的珍珠亮闪闪的一片,大樟树更像是浸泡在浓艳的颜料里,淌着鲜绿色的汁液。在这个水世界里,我们的心仿佛和廊桥一下贴近了。这座建于1512年的薛宅桥,虽几经遭遇水患,却未遭泯灭,依然伫立于“锦溪”之上,续写着“几度风雨遗廊桥”的历史,在我们观赏它的同时不禁从内心发出感叹。<BR>风雨中的廊桥满足了我们充满浪漫情愫的内心,给了心灵最贴切的抚慰。一场春雨不仅把我们的心灌溉得鲜活起来仿佛也把我们的身体冲洗得水灵灵的。顶着细密的雨丝,我们踩着地上小小的水洼,去寻找更美的廊桥。<BR><BR>三柱桥上忆童年<BR><BR>见过“三柱桥”,你就不再会觉得刘宅桥的残破和弱小了。这座木平廊桥,因在溪中立有三根石柱承托桥底梁木而得名“三柱桥”。它仅10来米长,我们几个人站在桥上,一下有了要把桥挤塌了的感觉。小心翼翼地在桥上踱上几步,然后就坐在桥栏杆上看着孩子们在桥上嬉戏玩耍。<BR>雨停了,微风中夹杂着雨水的味道轻轻吹拂着。猛然间,我闻到了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四处探望,想要寻觅出香气的出处。<BR>桥的四周并没花花草草,只有桥后山坡上种植的一棵棵葱绿的树木隐天蔽日,树影婆娑。一群孩子正在桥上玩耍着捉迷藏的游戏,不但桥栏,桥洞就连我们的背后都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更有胆大的男孩儿,三窜两窜地爬到了树上,把树叶掀动得哗哗作响。<BR>抬头看那颤动的树叶,发现有零星白花儿闪烁其中,原来那浓郁的香气都是那小白花儿散发出来的。闻着沁人的芳香,听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看着他们灵活的小身子在眼前跳来跳去,深深地被他们的快乐感染着,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于是,随着他们的游戏或目不转睛,或眼光游离,或屏住呼吸,或放声大笑,真实而自然地宣泄着快乐的情感。<BR><BR><BR>雅朴优美的永庆桥<BR><BR>“永庆桥,木平廊桥,三魁镇战州下溪坪村。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桥长33米,宽4.5米。”<BR>吸引我们的并不是上面那短短的简介,而是临出发前,从徐亦州那本《泰顺廊桥》画册上看到的那幅如梦如幻的照片。尽管知道那是副经过了PS的PP,可依然为那飘然的神韵为那缤纷的色彩而痴迷。<BR>今天,当我们在细雨菲菲中站在它的面前时,彩色的梦幻消失了,印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雅朴而优美的廊桥。<BR>永庆桥,桥墩由青石砌筑,上置二层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铺行道桥板,有廊屋十二间,明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置扶梯上下。屋面四翼角高翘,造型雅朴,是县内一座优美的古代木平廊桥,1994年被列为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BR>走进廊桥,坚实的木梁依然如故,木桥板踩上去也让人感到稳稳当当。凭栏而望,溪水旁一片开阔的稻田延伸到山的脚下;绿油油的禾苗沐浴在细雨中,如同在饮琼浆甘露;远处的青山在烟雨蒙蒙之中云雾缭绕,恍若仙境。我们趴在桥栏上,痴迷地望着桥外那幅绝美的田园画面,听着滴答的雨声,竟忘记了身在何处。<BR>就在我们几个女孩子发呆的时候,TONY难抑心中浪漫情怀的波涛翻涌,竟冒雨买来了啤酒,坐在廊桥里,面对细雨,对酒当歌起来。见到他那幅开怀的模样,我们都哑然一笑:“看来浪漫还真不是仅仅女人热衷享用的啊!”<BR>放着TONY一旁开怀畅饮,我们三人穿过廊桥,向桥后方的一片稻田走去。在稀软的田埂上走不过几分钟,眼前便呈现出了画册中那幅经典的画面:永庆桥翼角高挑,平稳地跨越两岸,静落在溪水之上。在远处青山、近前稻田的映衬下,其姿态显得愈发优美起来。<BR><BR>惊艳在毓文<BR>今天是我们到达泰顺的第三天,又是一个无比晴朗的好天气。按照计划,这天我们要去较为偏远闭塞的山区洲岭乡去探访在泰顺廊桥史上赫赫有名的两座廊桥—毓文桥和三条桥。<BR>不知道是因为我们都适应了还是真的路变平坦了,感觉今天的山路好走得多。似乎没有在盘旋,也没有摇摆,我们都能端坐在车里认真观赏窗外的风景。<BR>村村镇镇还过了真不少,最有趣的是,不管走到哪,都能见到那些可爱的动物,狗啊,鸡呀,在你的汽车面前目不斜视,任你怎么按喇叭,它们依然是慢吞吞地,像绅士般地踱过马路。而那些悠闲倦怠的狗竟然躺在马路的中央睡起大觉,压根无视你的存在。<BR>看到此情此景,大家都发出不同的感叹,有的羡慕它们的悠闲,有的痛恨它们对我们人类的无视,最有新意的是TONY下决心要在这穷乡僻壤开个动物交通规则补习班,好好给这帮动物们立个法。听罢他的创意,大家一起哄笑起来。毓文桥就这样伴着我们的笑声进入视野。<BR>尽管来前,欣赏画册时就在心中给毓文桥打了高分,但是,当它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还是被那种称之为“惊艳”的感觉震慑了。掩映在古树之中的毓文桥,好似一个绝代佳人,精致典雅,端庄秀丽,即有着明眸皓齿的灵气,又有着小巧玲珑的可人,只要看了一眼便有了爱上“它”的感觉。 <BR>走上毓文桥,真的才明白是什么是“心随境设”。它的静谧,安详、幽雅让你不由闭上了嘴巴,放轻了脚步。坐在廊桥里,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旧时的女子,倚靠着精致的桥栏,轻轻摇动一把绢丝竹扇,朱唇轻启,眼波荡漾,是默默地想着心事?还是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BR>沿着桥头一条蜿蜒的小路我们向着一片翠绿的竹林走去。不经意间回头,毓文桥全貌尽收眼底。<BR>毓文桥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长23米,宽4米,系石拱木廊桥。三层楼阁式,桥屋七间,内设扶梯,屋面重檐悬山式,屋脊中有葫芦顶,四翼角高翘,造成极为别致。桥上阁楼名为“文昌阁”,阁中香炉至今依然香烟袅袅,当地居民对“文昌帝”的祭拜之情由此可见。 <BR>离开毓文桥,在上车的刹那,我依然回望:确信那淙淙的溪流、精美入画的木桥栏杆、内敛含蓄的飞檐、枝繁叶茂的樟树、还有毓文桥那清丽脱俗的神韵全都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之后,突然想起了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当自然比人更加与你亲近的时候,当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充盈着这样的幸福和喜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欢愉跳动的心,你脉脉深情的双眸,你光鲜靓丽的面庞,都在告诉你:这样的爱已经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恋。正是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令我们情感中的“爱情”升华了。”在毓文桥,我又发现了这样的“爱情”!<BR><BR>浪漫情愫尽在三条桥<BR><BR>满怀着对毓文桥的钟爱之情,我们再次踏上了寻觅美丽廊桥的旅途。被人称之为:山、水、桥结合的完美典范的三条桥被排在了我们此次廊桥寻梦的结尾,其意在画龙点睛,也在期盼着新的惊喜。<BR>汽车载着我们从毓文桥出发没一会儿就从主路拐上了一条崎岖难行的山路。出发前,还满脸困惑不停地和别的司机询问的邱师傅,此时,却毫不犹豫地开足马力冲上了山。正在我们疑惑中,车停在一幢古屋边上。<BR>下了车,我糊里糊涂地带着大家走上一条石板小路,嘴里还念念有词地叨唠着。就听邱师傅终于开口说话了,大喊着让我们回来,愣说我们走错了。回过身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穿过一块稻田,有条小路沿山而去。<BR>我们沿山在小路上行进了十几分钟,在两山峡谷之间,郁郁葱葱的青色中突然出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清澈溪流。顺着水流的方向拐过山梁,远远地看到三条桥跨崇山峻岭之间,立湍急溪水之上,宛如彩虹横卧,几经风雨的桥身带着浓重的沧桑,散发出悠远的古韵。 <BR>“三条桥,木拱廊桥,位于洲岭乡和洋溪乡的交界溪上。是最古老、周边环境最幽美的廊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绍兴七年重建。现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长32米,宽4.9米,高12.6米,净跨21.26米。”<BR>踏上廊桥,青山绿水尽收眼底。按图索骥,找到了题写在三条桥桥板上的那首没有年代没有署名的《点绛唇》—“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读罢这词,感慨万千。恍惚中,见一对儿才子佳人温情脉脉,相依相偎立于桥边。青山为证,廊桥为媒,绿水传情,谁能说这廊桥边没有浪漫的故事呢? <BR>静坐在溪水边,回想几天来美妙旅途生活,回忆每一座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廊桥,体会着浙南山区人民朴素善良的情谊,内心被一种感动温热起来。和许多古风相传至今的乡野僻壤一样,泰顺不仅有着被世人称颂的美丽廊桥,还有着山外难见的可爱与率真。他们漫长的时光都和这山、这水、这桥一起度过,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由地构筑起自己理想的天堂。<BR></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27 11:51:46 | 只看该作者
<><STRONG>徐岙一块狐仙留下的宝石</STRONG></P>
<>
<><a href="http://www.ctrip.com/community/characterbrief.asp?uid=jialp080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jialp0801</FONT></A><FONT color=#052862>   2006-4-19  发表于携程网</FONT>
<P>旅行前匆匆忙忙做功课,对泰顺地区筱村的记忆仅限于文兴桥,还是因为它是一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歪头斜肩”式的廊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就在出发的前一天,偶然间,在几年前订购的“旅游”杂志上看到一篇对泰顺廊桥描述的文章,匆匆扫过,隐隐约约记住了几个副标题,尤其对在筱村的一个古村落倍感着迷。“一个杂草丛生的路口”、“一次不经意间的跌落”、“一场跨时空的约会”、以及当时作者对自己心情的描述:“我仿佛做了场梦,不住回头眺望那杂草丛生的路口,似乎害怕整个村庄会像聊斋里狐仙的居所一样在青烟中消失。”正是这零星记住的几句描述,让我在我们泰顺之行的最后旅途中向朋友们力荐筱村。
<p>
<p>
<P>这天的晚上,给老公去电话,让他找到那本杂志,翻到那篇文章,再告诉他看哪个副标题,接着让他朗读一番。可乐的是徐岙的“岙”字他只能用“乔”字的头和“山”字的底来和我解释。很遗憾,这个字我也不认识,便愈发对这个神秘的小村庄着迷起来。
<p>
<p>
<P>这天下午是我们泰顺廊桥之行的最后一站。天气依然和昨天一样,上午在三条桥时还是阳光灿烂,明媚无比。过了中午就开始阴霾起来。我们的车从三魁镇开往筱村的时候,已经零星掉起雨点儿。依然是几十公里的山路,盘旋在崎岖的山道上,展现在眼前的是浙南山区那群峰叠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溪峡如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云蒸霞蔚的峻美景色,一路都犹如在风景画廊中穿行,所以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晕眩和恐惧,反而有了点陶醉。
<p>
<p>
<P>正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车停靠在有一条小路通向稻田的公路边。下车一看,众多汽车沿公路一字排开,稻田的泥埂路上有不少人走来走去。前去询问得知,顺小路前行五分钟便可看到廊桥。
<p>
<p>
<P>天空尽管是阴霾的,但走在田埂上的心情却是愉快的。沿路看到了在稻田里耕作的水牛,看到了拿着电动捕捞器抓泥鳅的农民,看到了撒着欢蹦跳着的孩子,看到了在桥头闲坐的老人和妇女。文兴桥仿佛是在我们转身之间出现在了眼前。
<p>
<p>
<P>几天下来,虽然欣赏了不少泰顺美丽的廊桥,文兴桥依然以它独有的特点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先不提它的“歪头斜肩”,就单看桥两侧那一层层绿油油的梯田,那一弘清澈的溪水,古屋后那一排排还没有褪尽胞衣的嫩竹,就足以令我们赏心悦目了。
<p>
<p>
<P>站在桥头一幢老屋的廊前,一边欣赏廊桥,一边和浙江美院的学生聊着天。不大工夫,他们笔下的廊桥便徐徐如生起来。不禁感慨:画好画必要先静心,这里的确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p>
<p>
<P>走到桥上,依然是坚实的廊屋、粗壮的木梁。桥的中央供奉着佛祖神像。我们几个煞有介事地拜佛抽签,然后认真地查看签号对应的译文,高声通读。最后还派加菲猫都记录下来,等回后细细琢磨。现在回想起来,不能说我们当时的举动纯属玩笑,没有道理。每人职业不同,还真的是,问官,经商,求财,寻婚,解惑,其中滋味还得自己揣摩了。
<p>
<p>
<P>桥不长,不过几分钟就能这头走到那头。桥的一头,几个农家妇女挎着篮子不知在忙碌着什么。近前一看,原来是用麦秆在编织扇子。看着那参差不齐,粗细不整的麦秆在农妇的手里转眼间都变得光溜溜,细滑滑起来,不禁感到好奇。
<p>
<p>
<P>一个年迈的婆婆看到我们有兴趣,就一边和我们打着手势,一边说着我们似懂非懂的家乡话,意思是问我们买不买,要不要去她家看看。看老向兴致颇浓,我们便和老婆婆一同向桥对岸的山上走去。
<p>
<p>
<P>走进一个清幽的小院,几间由木头和泥土堆砌起来的残败的老屋就是这个老婆婆的家。我们俩坐在竹椅上,喝着老婆婆为我们切上的热茶,欣赏起那手编的扇子来。
<p>
<p>
<P>没想到用细细密密的麦秆皮竟能编出这么多花样的扇子,有心形的,桃形的,圆形的,不但形状都很规整,而且点缀上的颜色也颇为用心。轻轻煽动,小小的麦秆扇子仿佛蝴蝶似的在我们眼前飞舞起来,伴着凉爽的风带出一缕茶香。
<p>
<p>
<P>买下扇子,告别老婆婆,走出那清幽的小院,回头望望依然在门边站立的婆婆,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微笑。看着她消瘦的身体在残破老屋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羸弱,一双青筋脉脉的大手欲挥又止,心中不免有点异样。我想,这或许就是质朴和善良带给我的感动吧。
<p>
<p>
<P>雨淅淅沥沥起来,我们的汽车在筱村镇的路上开始寻觅。没有地图,只听我在自言自语般低语:沿筱村一条大路笔直走下去,不多远,有个不起眼的杂草丛生的岔路口。还没见到那杂草丛生,就见一排汽车又沿路展开,疑惑地问,徐岙到了?
<p>
<p>
<P>果不其然,已经没有了那条不起眼的路口,取而带之的是路口的上方挂起了一条欢迎的横幅,显赫的大字提醒着游客,这就是筱村的古村落徐岙了。
<p>
<p>
<P>迈进村口,没有一点不经意间跌落的感觉,反而为村口那烟雾缭绕的小手工作坊,还有新立起的一块石碑而感到失望起来。我在想,这样的地方还有狐仙么?
<p>
<p>
<P>正在猜疑之中走进村子,恍惚间,一切都变了。青瓦木墙,卵石铺路,一个三面环山,错落有致的古村落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p>
<p>
<P>直到今天,我还是想说,真是喜欢死了那种充满古意的感觉。青石板的小路被雨水冲得亮亮的,倒影出街上的景物;一棵棵古树枝繁叶茂,仿佛为小村撑起了一把绿伞;一幢幢古宅静美得如同水墨画,在细雨中向你做着无言的倾诉。望着滴水的屋檐,你的心仿佛也和那滴落的雨水似的,扑哒、扑哒地沉了下去,静了下去。
<p>
<p>
<P>屋前幽幽的水塘,院后青青的翠竹,残破的门边悄悄垂挂出一枝艳艳的小花,一条在小巷里跑过的小狗,几个披着蓑衣的农民,一个背着婴儿的少妇,都会让你的思绪飞去很远很远。或许,这就是跨越了百年时空,一次不经意间的跌落?我若有所思。
<p>
<p>
<P>随意迈入一家老宅,问起历史。那中年人说,我不是这里的主人,你们还是去另外两个院子看看吧,那可都是状元们的老宅啊。听罢,我们饶有兴致地按着他指的方向寻了过去。
<p>
<p>
<P>拐过弯没多远,见一院落,门楣上悬挂的牌匾“登科”二字赫然在目。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的家,一座气派宽敞的三合院。迈进院子,只见一堆土瓦堆在院中,几个老人含笑着迎了上来。
<p>
<p>
<P>我们一边用相机拍摄着那带着尘土瓦砾的精美木雕画,一边和老人询问这幢老宅的情况,得知,现在这里只剩下两个看房子的老人,他们正想把房子再翻修一下,好让这座百年老屋能尽显当年的奢华与威风。
<p>
<p>
<P>两个老人颤微微地拎来个包包,然后一样、一样拿给我们看。原来是这几年到这里采风的文人墨客和他们的合影,还有几张是摄影作品。当我正想把其中一张以徐岙做全景制作而成的明信片拣走时,老人对我说:两元。我忧郁了一下,放弃了。
<p>
<p>
<P>今天,我在遗憾之余感叹着,为什么没有买走那画片?那天的下午,那个在烟雨蒙蒙之中的徐岙对今天的我而言,就像一场梦幻。那间能避风遮雨长长的屋檐,那个守着石碾子的院落,那几把冰凉的竹椅,那高高的院墙上一登一登突起的石头,还有那个耳朵听不见声音的老伯在我们惊异的目光中踩着石登一步、一步爬上院墙的身影。这一切,仿佛在恍惚之间消失了。在我走出村口的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徐岙,就像是狐仙遗留的一块宝石,我看见了它,我触摸了它,却带不走它,就像那张明信片,留在心里的是一段尘封的往事。</P>
3#
发表于 2006-4-28 21:07:56 | 只看该作者
<>上好的游记,支持!</P>
4#
发表于 2006-5-8 10:49:03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游记不顶说不过去,强顶[em17][em17][em17]</P>
5#
发表于 2006-5-16 10:56:52 | 只看该作者
摘引的好,值得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